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青年教师风采展】徐轶: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立志材料报国,助力钒钛产业发展

作者:best365英国体育在线     审核:王誉静    日期:2022年09月07日 10:00   点击数:  



徐轶,中共党员,博士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粉末冶金专家葛昌纯教授。现任全国钒钛产业联盟理事,粉末冶金3D打印联盟专委会委员,四川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四川省钒钛钢铁产业协会副秘书长(兼),粉末冶金先进材料与技术研究室负责人。德国不莱梅大学IWT研究所访问学者,合作导师Udo Fritsching教授。中国工程院“四川攀西优势资源综合利用及产业发展战略咨询报告”编写专家,四川省“十四五”先进材料产业发展路径研究报告编制专家,四川省发改委钢铁领域储备项目评审专家,四川省经信厅钒钛钢铁与新材料领域青年专家。曾任best365英国体育在线金材系党支部书记,所在支部曾被授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先进党支部。2022年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难忘师恩,做“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者

徐轶的导师葛昌纯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核材料领域知名专家,是我国核工业的功勋人物,是国家发明奖一等奖获奖项目的第一发明人,曾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徐轶与葛院士开始师生缘分不知不觉已有15年了,这对于徐轶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徐轶经常被葛院士无私忘我的工作精神所打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激励,他越来越理解和向往在科研道路上的执着,对团队学生越发重视身心方面的引导,徐轶为课题组制定了“感恩、仁爱、求真、立志、力行”十字箴言,他希望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老一辈的精神传递给青年学子。




航空发动机关键材料与技术是关系国家航空和国防安全的重大课题和“卡脖子”战略工程,受葛院士指导,徐轶开始关注我国航空发动机的材料问题,并致力于航空发动机粉末涡轮盘的研制工作,他和他的研究生们在“两弹一星”精神的指引下在该领域也取得较好的科研成绩,所指导的硕士生多次获“国家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

2022年“西南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生”王万鑫,在导师徐轶指导下曾参与航空发动机叶片修复等国防项目2项,一篇论文被领域顶刊录用,毕业后毅然选择入职解放军某部从事发动机修复工作,王万鑫坦言这是受课题组“科技报国、航修报国”的精神感召。在2022届毕业典礼上,王万鑫当着11544名毕业生的面将破解“卡脖子”工程的试验样品赠予了母校。



徐轶团队与空军装备部首席专家/天府科技菁英郭双全博士团队联合培养的硕士生何思逸,目前从事3D打印高温合金性能调控研究,其中IN718高温合金经过组织调控后,室温拉伸,高温拉伸和高温持久等试验性能,在无热等静压条件下,已全面达到锻件技术要求。研究成果投稿金属材料领域顶级期刊1篇,并将在2022年欧洲高温合金年会做学术交流报告,毕业后也将继续从事航空发动机材料与技术的相关研究工作。



“两弹一星”精神穿越时空,激励和鼓舞着徐轶团队的老师和学生们不断朝着科技强国的目标前进。徐轶立志传承发扬“两弹一星”精神,牢固树立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情怀,永远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断发扬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集体主义和科学创新精神。



厚积薄发,做“结构功能一体化”金属材料的钻研者

近些年,徐轶基于多主元合金的设计理念,以理论探究为驱动,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材料设计为目标,在结构功能一体化金属材料—高熵阻尼合金、3D打印稀土增强钛合金粉末与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独创性的研究成果。

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累计发表SCI论文4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8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国防JG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科技支撑计划、省重点研发计划、企业横向等科研项目20余项,近三年累计经费超1000万元。



与德国不莱梅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保持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并与中国航发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解放军5719厂、Intel成都公司、攀钢集团、龙佰集团、钢城集团、六合锻造、四川海泰普科技等开展长期深入合作。



在增材制造高温合金、钛合金性能调控及修复领域,与相关单位联合申请的“两机专项”评审过程获得好评。同时采用材料正向设计思路,进行粉末成分优化与设计,开发出ODS增强合金粉末,实现了晶粒细化、组织强化、性能提升。相关成果以当期杂志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Particuology》。



在轻质高强阻尼减振合金领域,与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合作,基于高熵多主元合金的“长程无序-短程有序”设计理念,构筑多尺度阻尼界面,显著提升阻尼性能的同时,力学性能、耐腐蚀性能均明显改善。相关成果发表在《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Materials Design》、《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等中科院一区SCI期刊上。在该领域承担ZZ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1项,申报预研稳定支持项目1项。

6C25F


在产氢新能源材料与电极领域进行了科研探索。基于高熵合金中原子协同效应的设计思路,不添加任何贵金属元素,产氢效率与催化性能与Pt电极相当,价格仅为Pt0.5 %。相关专利已授权,成果有望应用与转化。



科教融合,做教学改革的实践者

教学育人,人才培养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也是最为神圣的任务使命。近些年,徐轶累计承担本科生专业基础课5门,承担校级教改项目若干项。常年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和班导师,指导和帮助同学们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

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和探索“科教融合”型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新模式,鼓励学生通过参加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来开拓视野提升能力。指导学生获首届“能源-智慧-未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三等奖,第十五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 二等奖,2018年“创青春”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计划竞赛铜奖,西南交通大学第一届“舍弗勒杯”绿色智能交通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西南交通大学第十二届“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二等奖,西南交通大学第十六届“扬华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等。2021年荣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6/10)。

8B9ED


长期与知名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与人才培养。首次与Intel成都公司签订科研项目,建立了交流桥梁,促进Intel-西南交大的联合课程开发并获得经费资助,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与5719厂开展联合科研攻关,联合培养硕士生3名,已有2名顺利留厂工作。与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的阻尼减振首席科学家、锆合金首席科学家联合培养博士1名,硕士2名。近期,与六合铸造签订合同,将投入500万元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培养高温合金方面的科研人才。

29BA4


广阔天地,做钒钛产业的推动者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瞄准国家卡脖子问题,积极投身到国家钒钛产业发展当中。目前,徐轶同时担任全国钒钛产业联盟理事,四川省钒钛钢铁产业协会副秘书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2021年,多次赴攀枝花、西昌和内江等地,深入企业开展现场调研,对搜集的大量数据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并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撰写了《非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调研报告》、《钒钛与钢铁产业统筹发展调研报告》、《攀西固废资源综合利用调研报告》,并通过专家组评审。协助编写中国工程院《四川攀西优势资源综合利用及产业发展战略咨询报告》。受四川省经信厅委托,参编《四川省先进材料产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报告》。参与《四川省推进钢铁行业“双碳”战略示范研究》重大课题项目,对省内重点企业开展调研,撰写报告第8章、第11章。参与“新能源+钒电池储能”示范项目调研,为四川发展钒电池储能产业提供政策建议。

上述研究成果为我国及我省掌握钒钛产业发展现状,研判产业发展趋势以及开展钒钛产业相关指导性文件编制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参考,并得到了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的书面感谢。

2022年初,面对疫情与国内外复杂形势,参与撰写《关于支持我省钒钛钢铁产业稳定运行的建议》,得到省委主要领导批示。参与撰写的某报告刊发于新华社内参,得到国家发改委批示和四川省主要领导签批。

26C9B


2CA2C


以协会为平台,以高校为依托,以企业为载体,重组了省钒钛钢铁协会专家委员会,促进四川省钒钛钢铁“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展,为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贡献四川智慧。推动了首届四川省钒钛钢铁协会专家行(川威站)暨川威创新发展对接会。与攀枝花、西昌、内江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进行钒钛产业发展的深度交流,为我省钒钛钢铁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写在后面的话

对接国家战略和四川省资源优势,徐轶把“产学研用”的理念融入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探索“科教融合”型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新模式,把“两弹一星”精神和“材料报国”思想贯穿始终,立志培养“感恩、仁爱、求真、立志、力行”的青年学子。瞄准国家卡脖子问题,特色化自己的科研方向,把科技创新的“海阔天空”与应用转化的“脚踏实地”相结合,积极投身国家钒钛产业发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立志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


 

【青年教师风采展】徐轶: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立志材料报国,助力钒钛产业发展

2022年09月07日 10:00 621次浏览



徐轶,中共党员,博士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粉末冶金专家葛昌纯教授。现任全国钒钛产业联盟理事,粉末冶金3D打印联盟专委会委员,四川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四川省钒钛钢铁产业协会副秘书长(兼),粉末冶金先进材料与技术研究室负责人。德国不莱梅大学IWT研究所访问学者,合作导师Udo Fritsching教授。中国工程院“四川攀西优势资源综合利用及产业发展战略咨询报告”编写专家,四川省“十四五”先进材料产业发展路径研究报告编制专家,四川省发改委钢铁领域储备项目评审专家,四川省经信厅钒钛钢铁与新材料领域青年专家。曾任best365英国体育在线金材系党支部书记,所在支部曾被授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先进党支部。2022年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难忘师恩,做“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者

徐轶的导师葛昌纯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核材料领域知名专家,是我国核工业的功勋人物,是国家发明奖一等奖获奖项目的第一发明人,曾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徐轶与葛院士开始师生缘分不知不觉已有15年了,这对于徐轶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徐轶经常被葛院士无私忘我的工作精神所打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激励,他越来越理解和向往在科研道路上的执着,对团队学生越发重视身心方面的引导,徐轶为课题组制定了“感恩、仁爱、求真、立志、力行”十字箴言,他希望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老一辈的精神传递给青年学子。




航空发动机关键材料与技术是关系国家航空和国防安全的重大课题和“卡脖子”战略工程,受葛院士指导,徐轶开始关注我国航空发动机的材料问题,并致力于航空发动机粉末涡轮盘的研制工作,他和他的研究生们在“两弹一星”精神的指引下在该领域也取得较好的科研成绩,所指导的硕士生多次获“国家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

2022年“西南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生”王万鑫,在导师徐轶指导下曾参与航空发动机叶片修复等国防项目2项,一篇论文被领域顶刊录用,毕业后毅然选择入职解放军某部从事发动机修复工作,王万鑫坦言这是受课题组“科技报国、航修报国”的精神感召。在2022届毕业典礼上,王万鑫当着11544名毕业生的面将破解“卡脖子”工程的试验样品赠予了母校。



徐轶团队与空军装备部首席专家/天府科技菁英郭双全博士团队联合培养的硕士生何思逸,目前从事3D打印高温合金性能调控研究,其中IN718高温合金经过组织调控后,室温拉伸,高温拉伸和高温持久等试验性能,在无热等静压条件下,已全面达到锻件技术要求。研究成果投稿金属材料领域顶级期刊1篇,并将在2022年欧洲高温合金年会做学术交流报告,毕业后也将继续从事航空发动机材料与技术的相关研究工作。



“两弹一星”精神穿越时空,激励和鼓舞着徐轶团队的老师和学生们不断朝着科技强国的目标前进。徐轶立志传承发扬“两弹一星”精神,牢固树立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情怀,永远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断发扬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集体主义和科学创新精神。



厚积薄发,做“结构功能一体化”金属材料的钻研者

近些年,徐轶基于多主元合金的设计理念,以理论探究为驱动,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材料设计为目标,在结构功能一体化金属材料—高熵阻尼合金、3D打印稀土增强钛合金粉末与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独创性的研究成果。

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累计发表SCI论文4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8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国防JG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科技支撑计划、省重点研发计划、企业横向等科研项目20余项,近三年累计经费超1000万元。



与德国不莱梅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保持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并与中国航发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解放军5719厂、Intel成都公司、攀钢集团、龙佰集团、钢城集团、六合锻造、四川海泰普科技等开展长期深入合作。



在增材制造高温合金、钛合金性能调控及修复领域,与相关单位联合申请的“两机专项”评审过程获得好评。同时采用材料正向设计思路,进行粉末成分优化与设计,开发出ODS增强合金粉末,实现了晶粒细化、组织强化、性能提升。相关成果以当期杂志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Particuology》。



在轻质高强阻尼减振合金领域,与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合作,基于高熵多主元合金的“长程无序-短程有序”设计理念,构筑多尺度阻尼界面,显著提升阻尼性能的同时,力学性能、耐腐蚀性能均明显改善。相关成果发表在《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Materials Design》、《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等中科院一区SCI期刊上。在该领域承担ZZ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1项,申报预研稳定支持项目1项。

6C25F


在产氢新能源材料与电极领域进行了科研探索。基于高熵合金中原子协同效应的设计思路,不添加任何贵金属元素,产氢效率与催化性能与Pt电极相当,价格仅为Pt0.5 %。相关专利已授权,成果有望应用与转化。



科教融合,做教学改革的实践者

教学育人,人才培养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也是最为神圣的任务使命。近些年,徐轶累计承担本科生专业基础课5门,承担校级教改项目若干项。常年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和班导师,指导和帮助同学们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

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和探索“科教融合”型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新模式,鼓励学生通过参加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来开拓视野提升能力。指导学生获首届“能源-智慧-未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三等奖,第十五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 二等奖,2018年“创青春”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计划竞赛铜奖,西南交通大学第一届“舍弗勒杯”绿色智能交通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西南交通大学第十二届“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二等奖,西南交通大学第十六届“扬华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等。2021年荣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6/10)。

8B9ED


长期与知名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与人才培养。首次与Intel成都公司签订科研项目,建立了交流桥梁,促进Intel-西南交大的联合课程开发并获得经费资助,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与5719厂开展联合科研攻关,联合培养硕士生3名,已有2名顺利留厂工作。与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的阻尼减振首席科学家、锆合金首席科学家联合培养博士1名,硕士2名。近期,与六合铸造签订合同,将投入500万元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培养高温合金方面的科研人才。

29BA4


广阔天地,做钒钛产业的推动者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瞄准国家卡脖子问题,积极投身到国家钒钛产业发展当中。目前,徐轶同时担任全国钒钛产业联盟理事,四川省钒钛钢铁产业协会副秘书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2021年,多次赴攀枝花、西昌和内江等地,深入企业开展现场调研,对搜集的大量数据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并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撰写了《非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调研报告》、《钒钛与钢铁产业统筹发展调研报告》、《攀西固废资源综合利用调研报告》,并通过专家组评审。协助编写中国工程院《四川攀西优势资源综合利用及产业发展战略咨询报告》。受四川省经信厅委托,参编《四川省先进材料产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报告》。参与《四川省推进钢铁行业“双碳”战略示范研究》重大课题项目,对省内重点企业开展调研,撰写报告第8章、第11章。参与“新能源+钒电池储能”示范项目调研,为四川发展钒电池储能产业提供政策建议。

上述研究成果为我国及我省掌握钒钛产业发展现状,研判产业发展趋势以及开展钒钛产业相关指导性文件编制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参考,并得到了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的书面感谢。

2022年初,面对疫情与国内外复杂形势,参与撰写《关于支持我省钒钛钢铁产业稳定运行的建议》,得到省委主要领导批示。参与撰写的某报告刊发于新华社内参,得到国家发改委批示和四川省主要领导签批。

26C9B


2CA2C


以协会为平台,以高校为依托,以企业为载体,重组了省钒钛钢铁协会专家委员会,促进四川省钒钛钢铁“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展,为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贡献四川智慧。推动了首届四川省钒钛钢铁协会专家行(川威站)暨川威创新发展对接会。与攀枝花、西昌、内江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进行钒钛产业发展的深度交流,为我省钒钛钢铁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写在后面的话

对接国家战略和四川省资源优势,徐轶把“产学研用”的理念融入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探索“科教融合”型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新模式,把“两弹一星”精神和“材料报国”思想贯穿始终,立志培养“感恩、仁爱、求真、立志、力行”的青年学子。瞄准国家卡脖子问题,特色化自己的科研方向,把科技创新的“海阔天空”与应用转化的“脚踏实地”相结合,积极投身国家钒钛产业发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立志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


Baidu
sogou